
法士特黨委副書記、總經理馬旭耀
法士特黨委副書記、總經理馬旭耀:以苦練基本功“對抗”危機感
“我們的危機感還是很強烈的,陜西法士特汽車傳動集團公司黨委副書記、總經理馬旭耀這樣說道。
8月18日一早,身著一身藍色工作服,胸前戴著一枚黨徽的馬旭耀出現在記者前面。他雖然現在主抓法士特人才及質量管理工作,但在變速器技術研發方面也是一位專家。
“近些年,我們的業績很好,但也要坦誠面對與國際先進技術水平的差距。”馬旭耀說,“這個差距看起來也許不大,但要追趕起來,我們必須付出成倍的努力,苦練內功對提升產品質量至關重要。”
■馬步扎穩 流程保證對質量問題“削山頭”
“今天晨會上,我們還在討論售后、過程控制、供應商產品入廠檢驗三塊內容的質量問題。”馬旭耀說。今年以來,法士特從質量目標分解落實、質量成本管控、質量改進項目推進及質量體系運行薄弱環節提升等各個方面,確定了提升制造過程能力、加強產品標識和可追溯性管理、強化4M變更管理、開展各類質量改進活動等各項重點工作。
“法士特用工藝流程來保證質量,全面啟動航空航天及國防組織AS9100D/EN9100:2016質量管理體系宣貫工作,不僅有助于企業理解國際標準,充分參與國際市場競爭,與國際同行同頻共振,而且對企業PDCA循環、簡化流程、提高效率,幫助員工提升自身質量管理水平起到了良好的促進作用。”馬旭耀強調。法士特每年都會列出“十大改進項目”,舊問題改好之后又尋找新的問題,通過這種方法不斷對質量問題“削山頭”。
近年來,法士特不斷進行智能化改造,新生產系統中的質量管理與過去有很大區別,智能、高效的監測系統按照對標模板來檢驗每一個零部件。“法士特對于質量這根弦一直繃得很緊,質量控制方面的最佳方法就是嚴格按照制度流程來執行。”馬旭耀總結道,“馬步扎穩、基本功做好,一切就順理成章了。”
■建平臺、鋪路子、搭梯子 尊重人才 唯才是舉
“法士特已經形成了一整套較為完備的人才建設體系,為技術人員、管理人員、生產工人分別建立了階梯式人才培養機制和多渠道職業生涯發展通道,使每位員工都能獲得穩定的發展和晉升機會。”馬旭耀說,“同時,我們還建立和通過公開競聘機制,讓大批優秀人才走上科研領導崗位。”
尊重勞動,重視發展,滿足愿望,培養杰出人才,實現個人價值追求,這是法士特人才培養機制的魅力。法士特始終堅持“文化引才、崗位成才、發展造才”的人才理念,通過企業文化、堅持頂層設計、建立健全培養機制,來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為企業發展提供所需的后備力量。
法士特為科技研發人才“建平臺”,以“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法士特汽車傳動工程研究院為依托,量身打造管理、技術雙晉升職業通道;為高端技能人才“鋪路子”,建立管理崗位、技術崗位和工匠技師“三大職業發展通道”;為經營管理人才“搭梯子”,打造“精益管理專家建設工程”,推出“法士特大學堂”,進行全員職業教育培訓,引入KPI考核機制,進行績效考核。
“企業的發展與員工個人成長實現了和諧統一。在法士特,人才不受學歷、職位、年齡等外在因素的限制,只要扎實做好本職工作并作出突出貢獻,就是企業所推崇的人才。”馬旭耀表示。

法士特黨委副書記陳兵
法士特黨委副書記陳兵:讓無形的企業文化成為有形支撐
“企業文化就是魂,是發展的軟實力,兩個輪子必須同時驅動,而且要協調驅動。生產經營是一個輪子,企業文化是另外一個輪子。只有這樣,企業才會沿著正確的軌道從一個高度走向另一個高度,走向未來的藍海。”
陜西法士特汽車傳動集團公司黨委副書記陳兵首先引用了法士特黨委書記、董事長嚴鑒鉑常在企業內部培訓時強調的這句話。近50年來,法士特從未間斷對企業文化的探索與升華。
■企業文化是根 根深才能葉茂
從渭水之畔的艱苦創業,到改革時期的引進提升,再到合資改制的巨大變革,法士特逐漸形成了“以人為本、科技興企、管理創新、產品創優”的經營理念, “科技成就卓越、創新加速發展”的創新理念, “抓住任何商機、直面市場挑戰”的市場理念,“尊重客戶、超感動服務”的服務理念,“再認真一點點”的行為理念……陳兵表示,這一系列核心理念賦予法士特人“為中國汽車工業強盛而竭盡所能”的神圣使命。
“企業文化是無形的,卻是每一位員工都能感受到的。有了這種感受,大家才能深入交流,伴隨企業走得更遠。”陳兵同時表示,企業文化也是有形的,因為文化建設就是從嚴格遵守規章制度、發揚優良作風、積極“傳幫帶”等基礎層面的工作做起。每個人都應該認識到,企業和員工是統一的、共同發展的,員工的生命安全、生活水平、工作質量有保障,企業才能良性發展。
“好的企業文化一旦形成,它會持續發展下去。”陳兵說,“產品、技術和管理方法短時間內都可以獲得,只有文化看不見、摸不著,學不去、也戰勝不了。因此,文化是根,一個企業有根才能走得長遠。”
■點線面三級培訓體系和全面開放的“大學堂”
“文化建設無處不在,它體現在企業的戰略規劃中,展現在廠區的景觀中,更出現在人才培養和質量管理體系中。”陳兵說。
學習文化濃郁是法士特人才培訓體系的核心。法士特建立了三級培訓體系,一級是公司級,二級是部門級,三級是班組級。“我們每年都會做培訓計劃,把各級提出來的問題歸類。一級培訓解決‘面’上的問題,二級培訓解決‘線’上的問題,三級培訓解決‘點’上的問題。”陳兵對記者說。
法士特還成立了“曹晶技能大師工作室”,這是以公司員工“曹晶”名字命名的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陳兵介紹稱:“這里的課程更專,除了理論培訓還有技術實踐。現在,法士特的培訓是常態化的,大批技術人才脫穎而出,多名技術工人在全省各類職業技能大賽中勇創佳績。”
2010年開辦的“法士特大學堂”因材施教,目前已卓有成效。據悉,法士特大學起初是以公司中高層為主,每月至少脫產培訓一天,內容是基礎性常識為主。從兩年前開始,法士特大學堂以重點培訓為主,參照MBA的課程體系設置,并聘請國內外高等院校的教授、學者、專家等來講課。“現在,法士特大講堂已經全面開放,凡是有志于個人技術能力提升的員工,都可以去旁聽。”陳兵稱。
“有人問我,什么時候‘大學堂’算辦成功了?”陳兵說,“當全公司內部把教育培訓處的領導不叫處長,叫校長的時候,當參與授課的各級領導、技術骨干都被職工叫成老師的時候,法士特大學堂就辦成功了。”

法士特副總經理靳獎利
法士特副總經理靳獎利:這家傳統制造企業很智能
在法士特智能化生產車間,法士特“智能生產系統”的締造者與推廣者、陜西法士特汽車傳動集團公司副總經理靳獎利。談及法士特智能制造的升級歷程,他如數家珍,充滿著驕傲與自豪。
■智能生產線偏偏自主造
“2012年在提出建立智能化生產線的時候,爭議很大,員工不支持,領導不理解,他們認為這個項目耗費人力物力,又耽誤老生產線的正常運轉。那時,我們沒有經驗,設計反復修改、驗證,問題還是反復出現,引起了大家的質疑,這東西到底靠不靠譜?”
靳獎利和同事們頂住壓力,歷經半年的研究與調試,使法士特第一條智能化生產線投入使用,且效益突出、獲得肯定。
與其他企業外包或外購智能生產系統不同,法士特的智能化生產線是法士特人完全自己編程、制造出來的。為讓機器人提高效率,研發團隊自行設計導軌,成本從以前的每米數千元,降低到現在的幾百元。
“我們還在生產線上引入模塊化的理念,實現了控制器、氣動門等部件的標準化運作和生產線的靈活運用。”靳獎利補充說。從無到有、從有到精。現在,法士特建立一條新智能生產線的周期已由之前的半年縮短到現在的15天。
■從APP到云端技術
“法士特把智能制造的概念變成了現實。”前不久,陜西省工信廳一位領導在參觀法士特之后評價道。
法士特第一條智能生產線投入使用后,線上工作人員從17人減少到7人,從每天最多生產450套產品提升至現在的750套;不僅生產效率提高40%,產品質量一致性也得到進一步保證。
靳獎利說:“今年下半年,法士特計劃再應用10條智能化生產線。”據介紹,法士特最新投入使用的自動裝配懸臂線,將工業自動控制、通訊、智能機器人、定扭擰緊、信息控制、測試等多項技術結合應用,多工位實現自動化裝配。一次裝箱合格率提高3%,裝配線產能提高25%,占地面積節約27%,有效降低工人的勞動強度,大幅提升了產品裝配自動化和智能化水平。
在參觀時發現,技術工人在機器人旁邊“玩”手機。據靳獎利介紹,這是生產實時管理系統,是法士特“兩化”推進年的重要信息化管理項目。在自主設計、定制開發的基礎上,運用手機APP等先進技術,與公司生產實際相結合,推出了計劃管理、生產過程跟蹤、質量管理、在制品管理、系統集成等功能模塊,開啟了法士特制造系統的“掃碼時代”。
“云端技術正在推進中,所有智能機器人和生產線數據都可以實現網絡監控和管理,乃至在后臺操作、調整機器人工況數據,甚至是跨廠之間的信息對比。”靳獎利表示。
■自動化傳送系統取代運輸叉車
“這個配件庫是我們下一步重點改進的地方。”靳獎利指著來來往往的運輸叉車說道,“法士特幾個工廠運輸叉車,未來都將會被自動化傳送系統替代。”
據悉,2012年,法士特就提出了“精益物流”理念,并積極構建法士特精益物流管理體系,將精益物流的實施提升到企業戰略發展高度。項目首先以寶雞廠區6DS綜合庫房為精益物流推進試點,對精益物流的實施采用“建立試點,逐步推進”的方式推廣至全公司,全面推進法士特精益物流體系建設,進一步提升企業經營理念,形成法士特精益運營理念。
在推行精益生產和精益物流的同時,采購倉儲信息管理系統試點工作也隨之展開。“倉儲管理智能化是智能制造的好管家,將使我們配件運送工作效率提升40%~50%,同時大大提升員工工作安全性,降低配送中的人員控制風險。”靳獎利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