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之初,百業待興、百廢待舉,列強環伺、圍堵封鎖,空前的緊迫感讓我們深知自力更生、艱苦奮斗之寶貴。也正是基于這份清醒的自我認知,老一輩建設者勒緊褲腰帶,歷經千辛萬苦建立了包括一重、鞍鋼、武鋼、一汽等在內的比較完整的基礎工業體系和工業門類,在風云變幻的國際環境中握住了發展主動權,攢下了中國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本錢。
在此過程中,裝備制造業特別是重型裝備制造業,既是中國現代工業體系的受益者,也是重要推動者。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重型裝備制造業發展,曾多次視察中國一重、東方電氣等相關企業。9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給中國一重產業工人代表回信時提出,“制造業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新時代新征程,希望你們堅守技能報國初心,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苦練內功、提高本領,繼續為建設制造強國、推動東北全面振興貢獻智慧和力量。”
重型裝備制造業歷史回顧
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來,重型裝備制造業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巨大變遷,為國家的經濟發展和現代化建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早在1952年7月,中央書記處就連續召開多次會議,認真研究了中國工業化建設的方針,確定以建設重工業基礎為五年計劃的中心環節。同時,決定由周恩來、陳云、李富春等組成中國政府代表團前往蘇聯,就“一五”計劃中需要蘇聯援助的工業項目問題進行商談,中心環節是重工業,特別是鋼鐵、煤炭、電力、石油、機器制造、飛機、坦克、拖拉機、車輛制造、軍事工業、有色金屬、基礎化學工業等。
從1949年到1978年,黨中央集中有限資源,重點發展重工業,拉開了中國工業化序幕。1953年到1956年,“第一個五年計劃”取得巨大成功,在整個“一五”期間,我國工業生產取得了巨大成就,在蘇聯援建的156個骨干項目的帶動下,我國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9.8%,工業占工農業總產值的比重由1952年的43.1%,提高到1957年的56.7%,上升13.6個百分點。這一時期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以及重工業快速發展,為改革開放后中國的工業化進程奠定了發展基礎。

2022年11月,由國機重裝研制的首個國產1000MW超超臨界機組FB2轉子交付,標志著我國百萬千瓦級超超臨界燃煤發電機組,實現完全國產化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重型裝備制造業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20世紀80年代,國家開始實施經濟體制改革,重型裝備制造業逐步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轉型過程是艱難的,轉型結果是喜人的,國家通過加大對重型裝備制造業投資力度,持續引進外資、推動技術合作、鼓勵自主創新,推動了產業結構調整升級,行業整體水平得到顯著提升。中國重型裝備制造業逐漸形成了以國家重點企業為龍頭、地方企業為基礎、科研院校為支撐的完整產業體系,同時也涌現出了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滿足了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多元化需求。
中國一重是新中國成立后,在發展國民經濟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由蘇聯援建的重型機器制造廠,是毛主席提議建設、周總理譽為“國寶”、習近平總書記稱之為“中國制造業的第一重地”的國家重點工程項目,是共和國的“長子”,也是156個重大建設項目之一,其發展歷程生動地展現了整個行業的演變。
1950年2月19日,毛澤東訪問蘇聯期間,專程參觀了烏拉爾重機廠,在這里,他對周恩來說,“有朝一日,我們也要建立自己的烏拉爾重型機械廠。”
中國一重于1954年開始籌建,1956年破土動工,1960年6月經國家正式驗收全面投產。總投資4.5849億元,相當于當時全國人民每人拿出一塊錢支援重機廠建設。
作為我國工業體系的第一道工序,中國一重是制造工廠的工廠,包括鋼廠、電廠、煉油廠、汽車制造廠等都是由像中國一重這樣的重型裝備企業提供的主體設備和服務。
70年來,中國一重始終站在國家重大技術裝備國產化自主化最前沿,累計為國民經濟建設提供機械產品600余萬噸,開發研制新產品435項,填補國內工業產品技術空白534項,先后創造數百項“第一”,為發展壯大民族裝備工業作出了積極的貢獻。今天的中國一重已經發展成為中國核島裝備的領導者、國際先進的核島設備供應商和服務商,是當今世界煉油用加氫反應器的最大供貨商、冶金企業全流程設備供應商和國防裝備重要供應商。
重型裝備制造業 對現代產業體系的推動作用
重型裝備制造業是現代國家經濟發展的基石。75年來,重型裝備制造企業在構建自主可控產業鏈、促進技術創新與研發、增強產業國際競爭力方面不斷發揮更大作用。
(一)構建自主可控產業鏈重型裝備制造業在國家經濟中扮演著基礎性角色,重型裝備主要應用于采礦冶金、能源電力、煉油化工、交通運輸、基礎設施建設等支撐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性領域,重型裝備的自主可控是國民經濟以及現代產業鏈自主可控的基石,是保障國家供應鏈安全的底線。
1.采礦冶金領域
中國已經建成健全的采礦冶金重型裝備體系,涵蓋了從設計、制造到售后服務的完整產業鏈,產業控制能力不斷增強,有力支撐了國內礦業冶金行業發展。采礦方面,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煤炭、鐵礦石和銅礦生產國,年產煤炭超過47億噸,占全球總產量的50%以上。冶金方面,中國鋼鐵產量連續多年位居世界第一,2022年粗鋼年產量超過10億噸,在鋁、銅等非鐵金屬的冶煉和加工方面也具備強大實力。

東方電氣生產的首臺全國產化50兆瓦重型燃氣輪機G50發運
2.能源電力領域
重型裝備制造業提供電力、石油、天然氣等行業核心設備,大型發電機組、油氣勘探設備、大型鉆井平臺等高效提供了能源開采及轉換能力,有效保障了能源可持續供應,安全支撐作用顯著。中國已經成為全球領先的能源裝備制造和應用國家,在油氣資源開發、水電、火電、核電、風電等各領域都具備強大的技術實力。
3.煉油化工領域
重型裝備制造業提供大型煉油裝置、化工反應器和分離設備等核心設備,顯著提升了石化行業的生產效率及安全性,有效保障了行業可持續發展。中國在煉油化工裝備領域持續聚焦技術創新,在催化裂化、加氫裂化、催化裂解、催化汽油吸附脫硫、柴油超深度加氫脫硫等方面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和裝備,形成了包括原油開采與供應、煉油加工以及石化產品加工的完整產業鏈,科技創新作用不可替代。
4.交通運輸領域
重型裝備制造業提供大型貨運列車、船舶和公路運輸車輛等核心設備,顯著提升運輸能力和效率,保障了國內乃至全球物流通暢。中國已經成為全球領先的交通運輸裝備制造和應用國家,在鐵路、公路、航空和水運等多個領域具備強大的技術實力。鐵路方面,全國鐵路營業里程15.9萬公里,其中高鐵4.5萬公里,高鐵產品成為中國的產業名片之一。公路方面,公路運輸網絡不斷完善,重型貨車普及率持續提升。水運方面,中國船舶制造能力位居全球前列,造船完工量、新接訂單量、手持訂單量三大指標連續多年位居世界第一,能夠建造包括超大型集裝箱船、大型液化天然氣(LNG)船、高端海工裝備等在內的各種船型。
5.基礎設施建設領域
重型裝備制造業提供大型挖掘機、起重機、盾構機等核心設備,持續提升工程施工效率和質量,保障國內大規模基礎設施項目推進。以盾構機、造樓機、架橋機等為代表的基礎建設重型裝備持續更新換代,不僅推動了基礎設施建設效率的提高,也為建筑行業國際競爭力的提升帶來了堅實保障。
中國一重作為中國重型裝備制造第一重地,其產品和技術廣泛應用于采礦冶金、能源電力、石油化工、交通運輸、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為國家的現代化工業體系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撐。
(二)促進科技創新與研發
科技創新在中國重型裝備制造業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它是推動產業升級、提升國家競爭力和保障國家安全的核心動力。通過不斷的技術突破,中國重型裝備制造業已經在多個領域實現了從“跟跑”到“并跑”甚至“領跑”的轉變。

2006年,由中國一重自主設計制造的中國第一臺15000噸水壓機誕生,這是當時世界最大、加工能力最強、技術最先進的自由鍛造水壓機
2006年,中國一重成功制造了當時世界最大、加工能力最強、技術最先進的自由鍛造水壓機,標志著我國重型鍛造設備制造水平跨入國際先進行列,打破了國際市場技術壟斷。通過技術創新,中國重型裝備制造業在核電、石化、冶金等行業關鍵核心技術上不斷取得了顯著進展,填補了國內技術空白,增強了自主創新能力,推動了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重型裝備制造業的技術創新還有助于解決其他工業領域“卡脖子”問題。作為“制造工廠的工廠”,重型裝備領域的技術進步能夠為其他行業提供更加先進、可靠的生產設備,從而推動整個產業鏈的技術升級和產業結構的優化。
2017年,武重集團成功研制CKX53280超重型數控單柱移動立式銑車床,填補了國內空白、打破了國外封鎖,解決了我國核電和水電領域發電容量突破千萬千瓦的難題,打破了發達國家的壟斷和技術封鎖,為我國重點領域戰略裝備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2017年,武重集團成功研制CKX53280超重型數控單柱移動立式銑車床
重型裝備制造業的技術創新還能促進相關產業鏈的發展,帶動上下游產業的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隨著重型裝備制造業對智能化、自動化技術的需求增加,加速推動了工業自動化、機器人技術、信息技術等相關領域的快速發展。
(三)增強產業國際競爭力
在全球化背景下,“走出去”成為行業發展必然趨勢,重型裝備以其特殊的地位成為中國現代產業“走出去”的名片,持續提升中國現代產業國際影響力。
重型裝備“走出去”助力中國制造塑造國際形象。中國重型裝備制造業通過科技創新,成功突破了“華龍一號”核反應堆、“復興號”高鐵、特高壓輸電等高端裝備,伴隨這些高端裝備銷往巴基斯坦、印尼等海外國家,高調展示了中國制造業的實力和進步。
重型裝備國際化有助于促進技術輸出和產業升級。重型裝備通常涉及復雜的技術和管理體系,這些體系和標準不僅適用于單一設備,還涵蓋了設計、生產、維護和運營等多個環節。中國重型裝備企業進入國際市場往往也會帶動中國標準“走出去”。以中國中車為例,其在全球范圍內推廣高鐵技術時,不僅提供了列車本身,還帶來了相關軌道建設、運營管理和技術培訓等全方位服務和標準,對于中國相關產業以及更多上下游產品輸出起到重要作用。
重型裝備制造業的蛻變與升級
在新中國成立75周年之際,重型裝備制造業正經歷著深刻的蛻變與升級,只有進一步提升自身的核心競爭力,才能適應新時代的發展要求。
(一)推動智能制造轉型
進入工業4.0時代,智能制造成為全球制造業的發展趨勢。重型裝備制造業作為工業核心領域,也在順應這一潮流,通過智能化轉型實現質量與效率雙提升。
智能制造不僅涉及設備本身智能化改造,更涵蓋了生產過程數字化。隨著智能制造的深入發展,重型裝備制造業將逐步從傳統粗放、零散的生產模式向集約化、柔性化生產模式轉型,同時,重型裝備將逐步從銷售設備向銷售全生命周期服務和解決方案發展。這種轉型不僅提高企業生產以及市場響應速度,也會更好地滿足客戶需求,從而推動整個制造業升級。

太重高機生產線是國內首條立庫嵌入式產線
(二)強化解決方案供給
重型裝備制造業正在由傳統單一設備制造轉向以用戶為中心、以解決方案為交付物的經營模式。解決方案的核心在于深入了解客戶實際需求,結合行業特點,設計出更具適應性和靈活性的產品組合和服務體系,從而提升客戶使用體驗和滿意度。這一由通信、工程行業衍生的概念正在逐漸在重型裝備制造業中扎根。
技術層面,重型裝備制造企業開始采用模塊化設計和柔性制造等先進技術。模塊化設計使產品能夠根據客戶需求進行個性化配置,柔性制造保證了在“千人千面”的設計之下仍然保持高效生產。比如,中國一重在大型冶金產品中正在逐步應用模塊化設計,實現對不同客戶、不同需求的快速響應,增強了產品市場競爭力。
服務層面的創新同樣重要。重型裝備制造業開始強調“全生命周期服務”概念,涵蓋從設備選型、安裝調試到后期維護保養等各個環節,形成閉環服務體系。這樣一方面可以減輕客戶運營運維壓力,另一方面可以提升設備整體使用效率和安全性。
通過強化解決方案供給,重型裝備制造業將實現從制造向“制造+服務”轉型,在增強客戶的黏性和忠誠度、實現企業多元化上增磚添瓦。
(三)注重綠色可持續發展
在全球可持續發展理念日益加強的背景下,綠色制造成為重型裝備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方向,重型裝備企業都在積極改進生產模式,推動綠色制造實踐,以此助力可持續發展。
綠色制造強調在生產過程中減少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提升能源效率。重型裝備制造業為改變傳統高耗能、高污染的情況,在設計和生產環節都在積極引入清潔生產技術、優化生產流程、降低能耗和物料損耗,以此減少碳足跡。同時,也在持續推動落后低效生產設備更新,包括淘汰老舊加熱爐、熱處理爐,更新為節能爐窯,對老舊機械加工設備進行電氣和數控系統升級改造,以及推廣應用自動化、智能化的焊接和檢測設備等。
在綠色制造的推動下,重型裝備制造業正在逐步轉向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核心的新模式,不僅關注生產效率的提升,更強調對環境的保護及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最終實現經濟目標與環境目標雙贏。